文章

顯示從 8月, 2023 起發佈的文章

我认为目前最好的免费翻墙方案

  分流︰ warp+cf worker 节点 + 我自建的代理服务 科学上网因法律的相对不允许﹙不捉使用者﹚和大范围的持续需求,天然滋养了五花八门的玩法,各式各样,任君选择,并无一个固定标准。 对翻墙的稳定和安全强需求的人,自然会购买国外的 VPN ﹙应用程序﹚。体验良好,当然价格也相对高昂。另外支付方式也有一定门坎﹙尤其是澳门户口的﹚,我只能通过信用卡支付﹙甚至有些要国际信用卡﹚,我每次打开支付页面我都在想卡号和密码的安全问题,而我又不太相信规模不大的卖家。我更喜欢单次交易不用太多信息的 paypal 和支付宝,当然问题是我支付不了,即使他们提供了﹙因为户口﹚,所以就要支付代付的溢价。可能的好处是从资金追查我难度会更高些。 不那么追求稳定和安全的人,又对价格有一定敏感的﹙比如我﹚,就会购买基于各种开源协议的代理服务。原理就是把你在境内的流量转化出境外的服务器,再转回来。服务器的公网 IP 和流量都有成本,而且操作的人也有一定门坎﹙非技术的门坎﹚,还有推广成本,这些成本完全无法避免,进一步的,就算搞成了基础,速度的不同、 IP 的特别要求以及服务的响应时间也会使定价有差异。加上信息差的税﹙你不可能预先知道甚么是最有性价比的﹚就是价格的组成部分了。而安全嘛,所有的代理服务都不可能保证数据安全性,因为他们都是面对境内的,国内网络服务本来就没有甚么隐私,尤其在敏感时期。而你之所以会购买代理服务,你把流量交到别人手上的时候就必须预先只要想,完全可以知道你的上网数据﹙当然我不认为知道的收益会比成本高﹚,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我不担心这个。而对提供者来说,要做出隐私安全的保证必然是有成本的﹙可能还很高﹚,这都将反映在价格上。 其实我觉得一元机场﹙不是名字是代称﹚跟免费也没甚么差别了。但考虑到支付的门坎﹙比如像我大一开学时因为绑定了我妈的银行卡而忘记密码故无法使用支付宝的话﹚,那么免费方式也是有价值的。只需要一个邮箱﹙最好国内外都有﹚,你就可以注册一堆有一定规模﹙比如说用户 2000 人以上﹚的机场,交替使用他们的试用订阅。还有公益和免费机场﹙这些很多人一起用而且不稳定﹚。只要你不嫌麻烦,总是能找到免费方案。 我从高三就在想怎样自建 VPN ,当然那时我对计算器网络知识完全是零,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我对服务的性价比又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还有我喜欢折腾的性格,

欣赏的困境--读泽诺的意识和包法利夫人

  因为意识到我对通俗作品人物偏爱可以映像自我,我又试图提升自己的审美而想搭入文学的大门,我相信那些经典文学的内涵更深,我将从中得到更多。在阅读了一些文学评论后,我对泽诺的意识和包法利夫人产生了兴趣,以下将分别叙述。 我首次知道泽诺的意识是在读小说机杼后,「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通过文字剖析自己。」这不就是我正在做的吗?我根本不了解自己,我寻找到的自己可能也只是幻象,有甚么可次证明我的真的是那样的?我会不会限于某些自尊或别的心理而选择地相信「事实」?我觉得我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找到共鸣。然后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序「一个健唐的人是不会剖析自己的,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做这种事。」彻底令我心动,我对阅读得着寄予无限期望。 出乎意料地,我的读后感只能用平淡来形容,我似乎没能太代入到泽诺身上,虽然我几乎能相信这个人物的合理性了,尤其在读到他的婚姻上,我心里说︰「是呀,这就是男人,相当正常的男人的心理。」是因为我已经不追求文学中对现实的揭示了吗?起码在过去的三年,我对作品的评价就是以它给我的真实感来决定。我为甚么不为这种正常而欣喜呢?是我开始倾向阅读情感了吗?我对泽诺没有甚么移情,应该是因为我不认为他值得同情,我读不到他的痛苦。我反而对圭多感情更深,大概是因为他最后悲惨的结局。从这点来说,我的品味太庸俗了,我读不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只能对物质的不幸有同情,因为一个人物死了,就自然想到自己会有这一天,然后移情。但是这种情感体验是廉价的,我不必诉诸文学。话扯远了,回到阅读的最先感受,我刚同情起圭多来﹙虽然伴随对他的讥讽﹚,但作者又提醒我圭多的人生未必正如泽诺所言,他的愚蠢、懦弱、失败可能都是泽诺作为情敌而希望的,而这些回忆又是由与泽诺不和的医生所出版的,这引导读者猜疑,「我所看到的未必是我所相信的。」这种怀疑自然消解了所有的移情。所以我读完的确没甚么好说的。 这暴露了我的一个问题,我太粗略地阅读了,我没有刻意去细阅文本的意义,这或许是我不知道甚么经历而形成的观点︰「不要过度解读。」我认为这会使我变得可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阅读方式或者不合时宜,不只在文学,我在专业学习中也体会到我的浮燥。或者我必须改变阅读方法。 同样地,我第一次对包法利夫人有印象也是在小说机杼中,詹姆斯提到的电影感,作者冷醒地呈现小说,不加之喜爱或痛恨,这种写作方式令我感兴趣。然后我因缘份而看到的评论也指

经商的思考

  我最近想到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并试图付诸实践,但今日见到有人已经做得比我完善了,我可能短期内都不会再接触这个项目,但我想记下来一些想法,这有助于自我认知的完善。 首先是对自己的认识 应该说我果然比起理工更偏向文商科的学生吗?我在接触一项技术时想的不是怎样使之更通用或者更高效,而是想着怎样变现,还是相当低层次的变现,就是利用信息差或者心理弱点。我似乎天然地适合投机倒把。我的知识技术完全是半吊子,甚么都知道一点,但甚么都不精通,这或许也能解答,为甚么我始终没能在某门专业有所成就,因为我天性懒惰,趋易而避难,无法持之以恒。我似乎钟爱学习,又不愿在学习下功夫,所以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另一方面,任何学生终归是要投身社会的,一个工作者似乎不必学习多好也能创造价值﹙这个价值仅用于说明交易成果﹚。然而我还是有一点学生气的,我不愿承认学习无用论。 当我作着发财的春秋大梦时,我回想起一个问题,我之所以搞这个项目是为了赚钱,为甚么缺钱呢,因为我要负担﹙可能的﹚留学的经费。然而如果我都能在短期赚到这么多钱了,为甚么要去成本如此高昂的留学呢?我之所以想留学是为了甚么?体验异地生活?对学习的热爱?叶公好龙式的喜欢?还是学生气的攀比欲?这些值得吗?如果不值得我还想做,这是有益的吗﹙就完善自己而言﹚? 我还是有一点市场的敏感在的,明明只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我作为一个消费者去购物时,就去拆解商品的背后,思考供应者的成本和收益,热衷于利益最大化﹙该说是没有资本家的命有了资本家的病吗?﹚既然在市场混乱时能找到相对低的成本,彷佛这个认识不物尽其用就亏了似的,就像我在玩计算机时,明明我完全不需要这些功能,但每在已有的计算机上实现多一个功能,就赚了一样。这也是我个性的一种弱点。然后我都能压低成本了,有利可图了,不如就付诸商业。我的思维总能发散到天边去,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缺点,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但近来似乎有少少长进,起码我不是单纯做梦了,至少有实践的行为,虽然相比我想的还是少,但这个差距已在缩近中。兴趣果然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在做喜欢的事情,所以才能勉力抵御惰性。 我似乎喜欢上计算机,或者说,用已有的工具去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能让我享受,即使途中可能挫败,但成功的快感是巨大的,我喜欢计算器这种反馈迅速的工具,为此也做到更多事情。 然后是市场 该怎么说呢,对我

我读历史

  我再次打开了历史书,这次选的是史记的李将军列传,其实我早已被带着读过,我接受的观点是太史公对李广的偏爱,叙功而讳过。但我再次阅读时,却没有感受到那种偏爱,是不是我曾被他人发言误导呢?还是其实的确事实,而我因没有精读而消减体会?又或者温故而知新?我更倾向第二种解释。 所以说中学的节选精读未必没有意义。我其实一直觉得阅读由决于己,不喜勉强为之。但我在翻开书时又往往过快,粗粗理解文章大意便过去了,这是一贯以来的弊病,或者源于性格急燥。 我将交代读历史的心路历程。 二三年级时,我在午间看成语故事,这大约是一个系列的书,虽然现在我已找不到这套书了,但它的确是第一部我记忆深刻的书。每个成语故事约莫二三页篇幅,我比较记得的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二桃杀三士、一鸣惊人,可能写作或做题能唤醒我更多的记忆。我当年仅仅当作一篇篇新奇的故事看而已,无意的记得,也没有细想过。回想起来,我高中抛过的书包大部分均源于此。 大约是四年级结业的暑假吧,我被带去了文华书城,买了四本书,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一本史记故事,一本韩信传记,一本鲁迅全集。应该可以作为我直到六年级的阅读里程碑。尤其是第一本。 我好像在高一说过我最擅长的学科是中国古代史,好吧,只是在记忆方面,我之后再思考历史本质的可能是理解、归纳和探索,但我那时还不明白,请原谅一只井底之蛙的张狂﹙我写文就是为了面对真实,尤其是缺陷﹚。这个发言缘于这本书的阅读。 我当年沉醉在这本书上,大部分看了四五遍吧。这个大部分是是商朝开始到宋朝灭亡,从元朝灭亡再到道光初年。小部分我应该还是看过一两遍的,只是不感兴趣,依稀记得夏启、夏桀,好像收录了元世宗和某个宰相的故事、黄道婆,清末到民国的一些故事,还有长征,好像结尾是新中国成立。虽然我后来也有通过零星的阅读补充了认识,但我还是想记录最原始的得着。 回想起来真的很有意思,可能是潜意识的兴趣,我只看汉人在汉地的故事,刻意避免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该不会是我潜在是一个民族主义的人吧?又或者只是我对外语名字感到陌生故避开,又或者我的确厚古薄今。我从来不了解自己,也无法解释行为的缘故,权作记录吧,曾经的我。 你或许记得我不断强调阅读对读者的影响,我试图避免因为阅读我的文字而使人产生负面情绪或者错误认识。因为我已深刻意识到人的确是由他接收的信息而拼凑的。 我再思考我对人物的偏爱,或者能

审美的局限--读《小说机杼》(第一遍)

  我刚看了一遍小说机杼 ( 中译版 ) ,并在第二遍的路上。怎么形容我的感受呢,这本书超出了我鉴赏能力的最高点。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文学的理解,高不可攀。我为之高兴,因为这表明我将能从阅读中有得着,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已经在过往的文章中提及我低下的审美,这个意识大约萌芽于高三,我备考港澳台联考的中文科,为此刷了考试辅导书中的诗歌鉴赏章节,当然我难以就主观题评分,仅在选择题中我的正确率约为百分之三十,非常接近乱选的概率。此前我以为我的理解能力尚可,大概井底之蛙不知天之高也。这算是我推崇应试教育的某个依据,它不一定能知悉应试者的才华,但必然能检测出应试者的缺陷。 我再反思过往,审美低下的缘由和影响。前者是显而易见的,阅读数量与质量问题,还有思考的深度;后者我亦提及过:低劣的写作水平,我想多加一点,对美的感知,我长久地不知何为美以及无法藉此愉悦,这点或许我的其他朋友在交流中体会更深。值得高兴的是,最近问题似乎有所改善,我已经试图关注美﹙或者我应该看看美的历程?﹚。 如果你已经读过我的阅读之旅﹙目前离成文距离很远﹚,你就会意识的我对文学价值认识之粗浅。我评价较高﹙没甚么参考意义﹚的文字几乎都有一个特征︰给我一种作者在真诚地表达的感觉,即使我无法判断心意真低,但我倾向相信。这也见于我最近喜欢的我要作数学家﹙正在读第二遍﹚和多余的话﹙我判断值得再读一遍﹚。 ﹙另一角度来说,评价未必是客观的,我在论坛中大肆批评粉丝为了维护偶像为烂剧加高分以及强行洗白,现在看来可能他们可能真的喜欢。我的确相对客观吗?有点半信半疑。﹚ 再来谈这本书,虽然我觉得一个理解有困难的读者谈论该书是可笑的,但如果不写下来,似乎又失去了甚么,就说感想吧,我似乎半知半解到我的偏好成因,意识地风格的不同,稍微了解不同小说独属于它们的价值,试图更精细地阅读。更实际的,我从作者的概括中对某些小说产生兴趣,列入将读的清单,诸如泽诺的意识和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还有红与黑。 ﹙稍稍偏题一下,这些都是外国文学,我想单开一文谈论阅读翻译作品的感受。﹚

中文的过去

  当我彻底与中文这个学科分道扬镳后,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它。我曾经批评中文过分简单而没有学的必要,但它作为十二个年级所有学生共有的主科,通识才是它主要的目的,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还有常识的记忆与背诵。而在完成这些基础后,怎样走向更深的本质?我认为是鉴赏和表达,这都体现在作文中。我喜欢用三个维度评估文章价值︰描写、感情、思想,所以我的作文一文不值,我写的文章都有强烈的目的性,我企图拿奬拿高分,或者炫耀平薄的功底,几乎没有表现过真实想法,虽然试图显得优秀,但往往适得其反。 我还记得小学最后一篇作文是《祝福》读后感,应该是巅峰之作了﹙当然是小学生的﹚,我在文中大力渲梁封建思想的「杀人」,虽然以今日的目光来说非常幼稚,只是人云亦云的批判,但起码我真情实感地表达。初中走向无病呻吟、强行堆砌,立意有失。再到高中的时候,可能出于实用思想的影响,我不在描写下功夫,也鄙薄感情的流露,故而偏爱议论文体,虽然也没深刻的立意,只是化用主流的意见,不过比小学算是稍增阅历。再到高三,作文已经固定了一种模版︰选择议论文体、分段破题、引申、正反立论、总结、煽情,拼命加插名句典故,连写篇好文章的意欲都没有了。 为甚么呢,为甚么我写得越来越垃圾?应该是因为虚荣,因为我只把中文作为炫耀的工具,我没有试图了解它,从而走向错误的道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陶醉于曾经文学常识的积累。在中文已经不会带来任何成绩后,我才逐渐感受到它本身的魅力。 一个人必须首先是优秀的读者后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如果我想写出好的文章,应该先提高阅读品味,但也不是一味经典,我还记得六年级时无法深刻地品味鲁迅的名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我被最通俗的故事拉入文学的大门后,应该挖掘意识、情感、思想等更内在的东西,更进一步从文学认识自我与社会,甚至指向未来。我停留在第一步很久了,即使看网文都是看最垃圾的那种,我应该从稍好一点的通俗文学起步,并分析其内涵,更远的目标之后再说。﹙我或者会单写一篇阅读之旅﹚虽然现在我已经没有写出好文章的需求了,但阅读不只能提升写作才能,更重要的意义是我如何从阅读中了解自我。或许也已经从我的读后感中了解到我的某些感情、思考以及价值观。 虽然上文洋溢自我批评,但并非出于痛悔自卑,或者逃避现实,只是希望直面过往,虽然曾花费相当长时间的代价,但只有走过我才知道对还是错,然后优化决策。或者,即使我已

教育自传(小学篇)

  这是我的教育学原理作业,但的确是我难得的随心之作,所以也发表于博客。虽然我同时也写了中学篇,但我不愿发表在公开网站中,因为我认为因为个人感情致使不恰当的偏见,这或许需要时间来沉淀,之后我会试图更客观地的总结它。 也许是个性关系,我对负面情绪的印象远远超过快乐的,这并非说明我对母校的痛恨,事实上,我怀念小学的岁月。 一年级 同学在嬉戏中撞到我的椅子,导致我的左手骨折,然后住了半个月院,母亲有谈过当时的班主任有试图借钱帮助我母亲暂时支付起手术费用,然后她好像拒绝了,还是很感谢她的关怀,在我回校后她也有一些照顾我的措施,不过我也不太记清了。 二年级   班主任﹙每年都不一样的﹚指定了我作为班长,不过因为我在接下来两周内因为忘把作业和课本放在书包内而欠太多功课导致撤职,接下来的课上也被罚在课室内离讲台最远的区域,那时我应该觉得挺屈辱的吧,所以接下来每天都把所有课本和作业本放在书包内,。然后是一节数学课,也是班主任任教的,课本上有一道题是给定某些数字和对应符号,然后通过另一些符号猜测它所代表的数字,也就是找规律的问题,我是班上最早答出来的人,凭我记到现在应该也说明我当时的得意了。还有她当年有要求我负责抽背九九表,然后我抽着抽着就只在其中选几个公式抽背,她认为我不够负责,要求我必须让他们把全部公式都背好才记上抽背表上。在上学期结束时,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班主任在派成绩表时对我的评价,我当时是班上第二名,她说我其实学习不是不如第一名,而是在文艺体育上成绩比她差﹙不过往后她的成绩大多数时候都比我好的﹚,也说了我一句喜欢耍小聪明,即使到今日看来还是很贴切的。 三年级 我迎来了我最喜欢的一位班主任,她很风趣幽默,又很随和,很讨小朋友欢心,所以在下一年的作文比赛﹙给……的一封信﹚我就是以她为对象写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课内作文,我完全无从下笔,然后她一句一句地指点我,最后还打上了不错的分数,笑言这分是给她自己的不是给我的,现在想来还是会会心一笑。当我中学回头翻看我的成绩表的评语,她竟然给过「敏而好学」的过誉,我那时是羞愧吧,终是重新认真对待起学业了,虽然还是对不起这个评语,但起码不是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对叛逆期的我,这种期待的确是一剂良药,尤其在没有人期待我的那刻。 四年班 换了一个严厉的班主任,她教授的是数学与英文科,我很不喜欢她,因为她很喜

银河演唱会兼职实录--在澳门的二三事

PS ︰以下内容仅供于对在澳门非直接通过官方渠道观看银河举办的演唱会有兴趣者 我只做过两次短时长的演唱会兼职,为王嘉尔的银河演唱会。唯经历较少且片面,兼有道听途说。加之兼职管理朝令夕改,叙述未必符合诸君经历。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前提条件 澳门居民身份证 ( 推荐 ) 或者蓝卡 18 岁以上 黑色长裤及皮鞋 长时间站立 低量的事前准备 ( 填工作合约等 ) 一般而言,可以进入演唱会场的兼职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带位员和保安,下面列出其差异。 短 (<=4h) 带位 长带位 保安 额外条件 加人事微信 在某个兼职群内 身高 155 以上 +2 小时以上的培训 时薪 55 55 50 可否带手机 不可 不可 可 行钟 (break) 无 有 有 管理 较严 较严 较松 可否入会场 检票及咨询不可 可 可 可否看演唱会 否 可 可 领导友善度 较低 较低 较高 票务 可检票 不太接触 似乎可以接触购票 领薪户口 中银 中银 工商 承包公司 MSS MSS 创卫保安 一些观察 由于我做过检票工作,以及参与过观众入场流程,故作记录。自然不符官方规定,不过是观察及指出可操作空间而已。我不对此负任何成败的责任。 因为带位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