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
我再次打开了历史书,这次选的是史记的李将军列传,其实我早已被带着读过,我接受的观点是太史公对李广的偏爱,叙功而讳过。但我再次阅读时,却没有感受到那种偏爱,是不是我曾被他人发言误导呢?还是其实的确事实,而我因没有精读而消减体会?又或者温故而知新?我更倾向第二种解释。
所以说中学的节选精读未必没有意义。我其实一直觉得阅读由决于己,不喜勉强为之。但我在翻开书时又往往过快,粗粗理解文章大意便过去了,这是一贯以来的弊病,或者源于性格急燥。
我将交代读历史的心路历程。
二三年级时,我在午间看成语故事,这大约是一个系列的书,虽然现在我已找不到这套书了,但它的确是第一部我记忆深刻的书。每个成语故事约莫二三页篇幅,我比较记得的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二桃杀三士、一鸣惊人,可能写作或做题能唤醒我更多的记忆。我当年仅仅当作一篇篇新奇的故事看而已,无意的记得,也没有细想过。回想起来,我高中抛过的书包大部分均源于此。
大约是四年级结业的暑假吧,我被带去了文华书城,买了四本书,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一本史记故事,一本韩信传记,一本鲁迅全集。应该可以作为我直到六年级的阅读里程碑。尤其是第一本。
我好像在高一说过我最擅长的学科是中国古代史,好吧,只是在记忆方面,我之后再思考历史本质的可能是理解、归纳和探索,但我那时还不明白,请原谅一只井底之蛙的张狂﹙我写文就是为了面对真实,尤其是缺陷﹚。这个发言缘于这本书的阅读。
我当年沉醉在这本书上,大部分看了四五遍吧。这个大部分是是商朝开始到宋朝灭亡,从元朝灭亡再到道光初年。小部分我应该还是看过一两遍的,只是不感兴趣,依稀记得夏启、夏桀,好像收录了元世宗和某个宰相的故事、黄道婆,清末到民国的一些故事,还有长征,好像结尾是新中国成立。虽然我后来也有通过零星的阅读补充了认识,但我还是想记录最原始的得着。
回想起来真的很有意思,可能是潜意识的兴趣,我只看汉人在汉地的故事,刻意避免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该不会是我潜在是一个民族主义的人吧?又或者只是我对外语名字感到陌生故避开,又或者我的确厚古薄今。我从来不了解自己,也无法解释行为的缘故,权作记录吧,曾经的我。
你或许记得我不断强调阅读对读者的影响,我试图避免因为阅读我的文字而使人产生负面情绪或者错误认识。因为我已深刻意识到人的确是由他接收的信息而拼凑的。
我再思考我对人物的偏爱,或者能追溯到曾经的阅读,我特别喜欢信陵君、扶苏、项羽、韩信、李广、李倓、李存勖等等,这大约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感情影响,而他们可能又受到史学家的影响,传递过程中或者有深化或淡化。
我在很多年后才知道﹙打个问号,或者是被告诉﹚,太史公等史学家在著书时有所所偏爱。即使我当年未读过李将军列传,未读过伶官传序,但我却得到了这些情感,这又是好不好呢?我不知道。
除此之外,我也想记下读历史的细枝末节。
四年级开始,我得到了第一部计算机,那时喜欢看三国演义,就去搜了原文,但却没有细看,我搜来做甚么呢?就是把每章出现的诗﹙不算很出色的﹚一首首复制下来放在记事本中,然后自己读上一读,我已不理解为甚么要这样做了,但我想记下来。约莫也是那段时间,高年级的同学制作楼层的墙报,记下一些历史相关书籍的评价,有一句我还记得「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惑乱观者。」还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的记忆吗?已不可考。
还是四年级,我那时很喜欢班上的一个小团体,他们中有部分人是在街总补习的,同一楼层有一所青洲图书馆,另一部分人就会在补习时段在图书馆做功课,我就跟着常去图书馆了,功课之余我通常留到八点,因为没有手机就会在儿童区找些书看,我最记得的还是西厢记、封神演义和中国十大皇帝还是将军甚么的书,虽然不是正史,但到底是古代背景的,这或许也是我偏爱古装剧的原因?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抛书包,还喜欢抛错书包,因为我总不刻意去记得准确,依稀有个印象就胡说八道。这或者可以追述到我看的港式古装剧,如果你专程去考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多喜欢正野史混着说。好像还有其他历史类的电视节目,我比较记得的就是光绪那个年代了,也懒得重温,但我性格的形成,或者说偏好,似乎相当多由我所接收的信息构成的。
我曾在教育自传中赞扬过母校在五六年级开设历史课的尝试,但我对那些课程却是不太记得了,那都覆盖于课外阅读之内。这也是为甚么我认为历史水平是依托于课外阅读的原因。
截止至小学毕业,我的历史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我再没有重新翻阅过那些信息。虽然那好像也称不上历史,但告别了它们,就好像告别了历史。
虽然我中学六年都在上历史课,但我与历史却越来越远,在课外我几乎没甚么接触历史﹙书、纪录片、动漫等﹚这也是为甚么我虽然考虑过修读历史教育而最终放弃的原因,我认为以一个小学生的程度去跟上大学教育是在侮辱别人的专业,既然已然错过,就不如终身错过。当然这个决定也与我已然厌倦历史课﹙抄笔记使我何等烦燥可见一斑了﹚相关。
当然六年于我未必无所得,我会将我中国近现代史和西史受教育成果归于中学,还有中国古代制度的记忆。除此之外,我起码思想成熟了一点。我依然记得小学看历史还是在上帝视觉﹙比如我看宋襄公争霸时觉得他很蠢,直到高三时我看百年战争的纪录片讲骑士精神时,我才体会到甚么叫设身想地。
与其说我喜欢历史,不如说我喜欢历史故事。为此我仍在质疑,我应该把这份喜欢归因于中文还是历史?或者说,哪个学科都无所谓了,它们仅作为我的过去而存在,仅作为我之所以是我而存在。
我在各种文艺作品的观阅时,总喜欢下场不好的人物,是不是因为我对英雄末路、先明后昏的王候将相的移情?我对黑深残的作品评分更高,是不是我找到了当年读历史故事的感觉呢?我已不再回到过去,但我的行为却无一处不出于过去。
留言
發佈留言